搞不定倔老头的壹读君 | didi
2月28日,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发布拾荒老人被打的视频,引发众怒。
这个视频发生在天津市红桥区咸阳北路街道一小区内,街道综合执法与物业公司联合清理小区里堆积的杂物,为了不让拾荒老人继续放东西,采取了暴力手段。
从媒体曝光的画面看出,物业的工作人员下手毫不顾忌,掐脖子、侧身摔,整个过程非常粗鲁。老人被摔倒后也没有放弃,而是坐在地上扣好帽子,爬起来想要继续维护自己的东西,努力几次后失败,车子还是被推走了,老人无助地坐在地上。
网友看了难受得不行,强烈谴责摔老人的工作人员:
“你家没有老人吗,为什么要这么对他?”“捐款的是他们,被打的还是他们。”
“他们只是想要努力地活下去啊!”
网友的愤怒得到了回应。2月29日,天津市公安红桥分局公布对涉事者的处罚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43条规定,对李某依法行政拘留十日,并处500元罚款。
网友们在讨论处理结果的同时,也有人发现了新的盲点——老人堆放垃圾在消防通道,怎么劝都不听怎么办?
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认同,他们也有相同经历,而且这些老人往往有一个特点:倔,特别倔,怎么劝都没用!!
这代长辈的“倔”让大家“深受其害”。
早在疫情初期,为了哄长辈们戴上口罩,我们千方百计、想方设法:
不戴口罩就不结婚?下次我用这个威胁我妈试试?
叔叔阿姨,你们到底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啊?!!(发出呐喊)
盲目的文化惯性
不管你多大年纪,对于父母来讲,永远是他们的孩子。
老人本身有一段漫长的社会经历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经验,积极或者消极的,总结了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教训,由此产生了对于事物的主观态度。当这种主观态度不适合当前客观环境时,老人有时无法适应,表现出来就是明显的固执。
这里有一个“文化惯性”的概念:
文化惯性指的制定一套行为、生活方式和习惯,并保持现状的倾向性。
自信:经过考验的生活技能会流传下来。
距离:现有文化总比新文化更令人熟悉。
看法:其他文化未必有足够好的名声来说服别人接受它。
对于老年人来说,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长久延续的,“我们那时候都是这样做的”,这是他们的文化自信,所以常常抗拒新的方式,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保持这种惯性。
举一个较为抽象的例子,“中国人自带种菜基因”,我们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,“种菜”这个生活方式流传至今,甚至进入一栋栋单元楼:家家户户都会在阳台上种种葱。在国外,要想分辨哪栋房子住着中国人,就看门口院子里种的是花还是菜。
中国维和部队进驻利比里亚,率先实现了“维和”“种菜”两开花,行囊里除了老干妈、火锅底料,就是蔬菜种子。卢旺达物资非常贵,大使馆工作人员就在使馆内种田,自给自足。
在捡垃圾这件事上,许多老人从小到大节俭成性,不舍得丢掉旧衣服、旧鞋子或者旧家具,即使后来生活在一个淘汰更新更快的环境中,依旧保留了这些旧时“生活惯性”,这种强大的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惯性,就表现为倔、不听劝。
戴口罩也类似,长辈们的说辞还是那老一套:“非典我都过来了,那时没事,现在也没事!”
害,这令人难以刹车的惯性。
控制感的缺失
人衰老的过程,也是控制感逐渐缺失的过程。这里的控制感指的是个体对能够控制自身的个人意愿的觉知。
其实控制感和我们须臾难分,我们——大多数时候都在做出选择,进行决定。研究表明当人的控制感受到威胁时,个人会表现出负面情绪如生气、狂怒和愤慨。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控制感则可能表现出悲观、抑郁甚至绝望。
美国心理学家兰格(Langer,E.J)和罗丁(Rodin,J)研究了控制感对于老人主观感受的影响。结果发现,相比对照组老人,“责任感提升”组老人由于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,可以自己照顾植物、选择食物等,他们更快乐也更有活力,心情状态更好。
“害怕变老”,是一把悬在所有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尤其一旦开始老化,整个人就力不从心,好像什么事都做不了,引发大量的沮丧与失落感情绪,此时就会产生焦虑,想要通过控制,找回一些安全感。
国内许多老人找寻的控制对象,基本就是那几样,捡垃圾、捣鼓菜园子、养养狗、跳跳操,有些老人性格比较内向,不爱好社交,捡垃圾可以延续勤俭节约的传统,又可以找点儿事做,于是把这当成了一个主业来搞,没地方放,只能堆在小区,造成现在的局面。
对于被迫失去自我决策权、控制感的人,如果他们拥有这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,就能提高对生活的控制感,生活质量会提高,生活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。而物业整治,意味着他们要放弃这种控制感,重新落入无所事事的沮丧和焦虑之中,所以他们表现得“倔强”“不听劝”,其实是在争夺自己的控制权,不想失去。
解决这件事很简单,尽可能地让老人们在其他事件中“自己做主”,譬如根据1997年Kane等人调查显示,老人特别希望自己能控制和选择的活动包括就寝起床时间、饮食爱好、室友选择、日常护理、财产支配、电话使用等等,不如就从这里开始。
生理原因
生理上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,澳洲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威廉·冯·希佩尔发现,在衰老的过程中,脑前额叶的灵活性与效率都会降低,而这正是大脑负责不相关信息的地方。
“认知灵活性”是指我们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,作出相应调节的能力。例如办公室搬到新的楼层,刚开始可能会跑错楼层,一般人只会犯一两次这样的错误,但某些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适应。老年人的“认知灵活性”下降,导致他们不太能转变想法,或者丢弃旧策略,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环境、接受新策略。
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发现一条路行不通时,马上就会切换到第二条,但老人由于无法很快切换策略,总是限于不合理的处境中,看上去就是脑子转不过弯、很不听劝。
总而言之,老人的“倔”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作用结果,生活中遇到倔老头,不妨多给点耐心,大家都会老的,爱护他们就是爱护自己。